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文化主題變化的觀點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文化主題變化的觀點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關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幾個尤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這個思想無為是非常先進的,同時提倡民貴君輕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認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來是善的,他主張人要清心寡欲,不要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這本作品中很好地體現了他的思想
同時,他還表達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
主張舍生取義~
一、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后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實就是先天“四端”的展開。孟子不僅提出了“四端”說,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觀念以推廣“四端”說。所謂“良知”,即不經過考慮而生來就具有的知識。有時孟子統稱為“善心”。他認為善心不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人性是善的,一個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發展動力來自于內部。但不否認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將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擴而充之,使其成為善德,另一方面擔負著把喪失的良心尋找回來的任務。
二、理想人格“內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
三、道德教育的內容。仁、義、禮、智四德作為道德內容。仁是發自內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狀態,是內在的東西,義是仁的外化與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為。禮是行為的準則,智是辨別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價值和意義不同,其中有大小貴賤之分。(2)尚志養氣。立大志,舍生取義。它是一種以正義培養起來的,是至大至剛之氣,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3)反求諸己,道德修養方法上,最重自覺,講究內省,主張判別行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為標準,強調對社會規范再判斷,與孔子(4)磨練意志注重道德修養方法和意志的鍛煉。
感謝邀請。?首先,孟子是個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熱愛教育的大師。他說人生有三種最大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說明孟子是個熱愛教育崗位的老師。
孟子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他說,君子尚志立志,要做個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學生專心致志,做學問不能三心二意,必須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說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沒有堅持的緣故。
第三,孟子要老師教給學生以規律,嚴格學生的行為,這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第四,孟子要學生積極發揮主體能動性,老師只能教給學生以原則,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這個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討厭好為人師的人,要求老師1必須做學習的榜樣,否則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機回答,不到之處,敬請指教。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論”為發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內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觀點都是以“心性論”為基礎。孟子之“心”可視之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復其本性。這可稱之為“正是”。孟子的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正是”的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發揚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為人師,熱愛教育事業,基于教學實踐經驗,形成教育思想體系,影響廣泛而深遠。
孟子認為人性先天具有惻隱 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為仁義禮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來就有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這個意義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進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兩個發展方向,發現、保持、擴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發展 ,就會成為君子;意識不到仁義禮智植根于自己內心,不注意發掘培養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脹,就會成為小人。
孟子認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者的積極主動之外,良好的教學環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啟人心智。他認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種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識不到而無法注意培養它,通過教育,可以幫助人去思求、擴充 、發展這種善性,“存其心,養其性”《盡心上》。由于客觀環境作用于人性變遷,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長期處于不良環境習染中的人,必然會喪失善良本心,孟子強調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尋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明人倫”。他強調不論什么時代,興學校、辦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倫”。
2、孟子強調道德培養的首要問題是教育學生立志持志。他認為作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謂“尚志”?他進而釋之,“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無 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 ,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教導學生要志于仁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強調意志鍛煉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在實際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難和困苦其實正是對個人意志的最好鍛煉。他肯定逆境對道德修養、聰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痰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盡心上》。
幼兒園的教育觀應該是什么?
謝謝邀請,我不是幼兒專業的,只能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大家一起探討,若有說得不對的請見諒。國家對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我認為,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結合當地實際確定自己的教育目標,,辦出自已的特色。以兒童為主,為孩子開創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第一,樹立科學正確的幼兒觀:孩子是一個社會的人,是一個獨立的人,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幼兒園的管理員、教師、保育員應該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個性,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使他們在歡樂的童年生活學習中獲得全面的發展。第二,樹立科學正確的教師觀:教師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也是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以孩子在學習互動過程中共同成長,是孩子的學習伙伴和知心朋友。所以教師一定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設計適合孩子,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孩子在玩中學,學中樂,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第三,樹立科學正確的幼兒教育觀: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從不同方面促進孩子的態度、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第四,樹立科學正確的教育質量觀:高質量的幼兒教育能使孩子極積、主動,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有效的互動能力,初步合作的意識、責任感等等,所以教師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個性以及學習特點,成為孩子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第五,樹立科學正確的評價觀:管理員、教師、孩子、孩子家長是幼兒園評價的參與者,要科學、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孩子。要善于發現孩子的潛在能力,要了解教育的實效性,有效性,以便改進工作促進孩子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第六,樹立科學正確的教育功能觀:幼兒園要為孩子提供健康、牛富的生活,優良的環境,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使孩子在愉快的生活中獲得有益的身心發展。幼兒的教育是啟蒙的教育,是開智的教育,關系到孩子的成長成才,也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所以我們必須重視!
學校應怎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無疑,學校是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到系統學習的進階培養,是對孩子們以后能夠獨立、自主的融入社會,提供的是一個基礎的教育培養。
按照培養學生的目標,德智體美勞,目前的社會反應比較大的,是只突出在智的上面,專注于課業知識,而且還只是主修課,所以稱為了應試而學習,有形式主義的樣子。這些,需要同社會一起,補償。
孩子是未來,是希望。教育考察,不能只是單一門類知識的掌握度,也需要知道如何獲取知識,自主的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方面的培養。
不能小看孩子之間的游戲。游戲其實就是社會體驗的一種,所缺的是組織引導,規則的建立過程。民主集中制屬于中國特色的一種,需要熟悉,成為平常。
應該講,學校無法脫離社會,不受社會的影響。但學校對社會的影響,卻是從根本上的影響。
謝邀,談談個人看法,學校是傳播科學知識的場所,是把人培養成適應現代生活的地方。既不能宣揚崇洋媚外思想,也不能宣傳不合時宜的舊思想。學校是國家學術殿堂,要為移風易俗帶頭。現在有的學校把兒童打扮成古代書童,把全校幾千名學生,家長集中起來搞下跪感恩父母,標準的不動腦筋,復辟就行了。不管是給誰下跪,其含義都是降低人格尊嚴的做法。它永遠都是這個意思。
傳統文化很多,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到底發揚哪個的?哪些是優秀傳統文化?很顯然的,那個搞集體下跪禮儀的學校,校長和老師恐怕是認為下跪是優良的傳統文化了。這說明什么?說明很容易搞成復辟復古走秀吸引眼球的活動。
學校如何弘揚傳統文化?首先一直做得蠻好的。其次進一步嚴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再次老師做到為人師表就可以了。大學教師還要以嚴謹的學術風范昭示學生。作為教師不能帶頭抹黑傳統文化。不能拿傳統文化的東西制作心靈雞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種不嚴謹傷感情的話不能亂說。教師本身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這很重要,但萬分遺憾,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以說出到世面的國學大師沒有一個是懂的。
傳統文化,是什么?不是越老越是。紅軍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等近代精神是最好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反對學生全面讀經,如同和尚念經。
最后不要把傳統文化說成治世萬能藥??,這樣說法是神學。文化自信就行了。
清朝沒有學校,聽說特別自信傳統文化很好并以天朝自戀。英國開班學校,聽說是需要技術工人吧?現在,我們的家長為什么把他們的子女送到學校?如果畢業就失業多了,讀書無用論就會出來。所以增加學生的知識技能體能是學校的生命線。要全面的看問題,因為周課時就那么多。
加大對漢語的重視程度吧,語文和歷史課,勞技課增加技術與社會倫理的關系解釋。這對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根本十分必要,所以國家要重編勞技課教材,避免單一手工介紹。傳統文化都在這些課程里,行為不可言表的,老師為人師表就可以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不應該只局限于一小部分,還應在愛國主義和近代中國革命英雄史上加以引導,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時期就應打開眼界,放寬胸懷,建立遠大報負和為國爭光,為民解憂的志氣,教育工作者要身先士卒,做青少年的表帥,在德智體全方位構建教育框架。
謝邀!我就簡單談三點:一是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名人名言搬上墻,經典語錄有人講,哲理故事人人傳,優秀作品有的看…二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情。好之則愛之,愛之則樂之,樂之則廣播之…三是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緊密聯系起來,通過開展各鐘種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自覺自愿,樂在其中…如此,傳承與弘揚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也!謝謝。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文化主題變化的觀點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文化主題變化的觀點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